2020年11月18日,IINT课题组(五好导学团队)组织教师、研究生集体学习了“学术之道始于走正道——谈科研诚信”和“关爱心理健康”主题视频课程。
首先,大家观看了由清华大学朱邦芬院士教授的题为《科研诚信——学术之道的基石》讲座视频,视频中朱邦芬院士首先提出“人格”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学术之道始于走正道”,而“走正道”包含了科研诚信和负责任的科研行为两个层次。科研诚信是科学家的底线,是最低层次的要求。更高层次的要求——负责任的科研行为包括财务责信、对纳税人负责、对环境和未来负责、对学生负责等等。朱邦芬认为之所以强调科研诚信是因为求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诚信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石。朱邦芬从如何做好数据保存与数据处理,出版、署名、报奖、合作的注意事项,以及怎样处理财务利益冲突等几个方面,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学术诚信是科学家的学术生命,有着不可逆转的效应,大家一开始就应走上正道,“勿以恶小而为之”。
接下来大家观看的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系列课程:“如何正确应对挫折与压力”和“如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视频中介绍了压力从何而来,并提供了应对压力的科学办法,包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等一些方法,包括提出运动与做家务来缓解压力的小技巧;在人际交往中,提到我们应有着由远及近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礼仪与分寸感,尊重隐私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
大家经过学习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体会,同时各位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龚频老师:“说到压力,学生有压力,老师也有压力,压力应该会在各个阶段或多或少都存在,正确排解很重要;刚刚的讲座中也提供了很多方式,我了解到组内很多同学也会一起健身、打球,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大家排解;此外,大家平时也可以多交流多沟通,有问题和困惑也及时解决,相信在这样的过程中都会有成长,也能提高大家的各方面能力。”
陈飞达老师:“关于学术诚信,这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不仅包括学生,师生应共勉,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建议应加强实验室制度建设,数据留档,要做到有据可查,数据有着长期的记录。我想起自己在德国期间看到的大科学仪器上的科学实验记录都很系统,深有感触;关于压力,我认为大家都有着压力,大家要勇于挑战自己,迎接压力,将事情做的更好;但同时呢也要接纳自己,调整心态,不要被压力打败。”
许志恒老师:“首先对大家来说学历不代表能力,设置的本、硕、博不同学历在一开始是明码标价的,便于区分下能力层次的高低。其实再往后看的更多的是能力,只有真正有能力才能收获别人的敬佩。所以,同学们,我们不要想着学历高就如何,闻道有先后罢了。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在求学阶段学会思考,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点是成长成熟是个过程,要有耐心,沉得住气。很多事情、很多时候你不妨做做看,会改观很多你之前的看法。能力也是一步步慢慢培养、经历过事情之后锻炼出来的,不要轻易为外界的一点压力、难处就干扰影响了,相信自己是可造之材。”
耿长冉老师:“各位同学和老师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学习背景,但最终怀着相同的目标聚集在一个课题组中,想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关于科学研究不应该仅仅着眼于我们手中的课题,真正弄明白我们所研究内容的意义,明确为什么而做更为重要,因为有目标,所以有压力,但同学们要正视压力,积极与老师同学们沟通,学会自我排解。大家生活在课题组里,相信锻炼到的不仅仅只是学习科研的能力,还有人际交流、组织策划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庄乃亮老师:“研究生培养的其实不仅是基本的学术训练,还有其他更为全面的能力,所以说不要只拘泥在自己的小小课题上,而应该打开视野,培养更为宽广的能力;研究生的培养是与本科生截然不同的,不再是只学习书本、课堂上的陈旧知识,我们不能再以本科时期的生活、学习面貌来继续研究生生涯,所以这个阶段会有压力、有任务、有考核、有紧迫感,有压力才有进步的可能,经历痛苦才有可能在进步。课题组的老师、师兄师姐等都是我们的伙伴、朋友,有困惑、困难,都可以互帮互助,互相开解。此外,劳逸结合,学习释放压力,从而才能张弛有度、有的放矢。”
会议最后,刘云鹏老师做了总结,希望我们都能有着良好的科研诚信和科研数据记录习惯;同时,在心理健康方面要学会疏导压力,同时又有着奋斗的动力。